
除了骨质的变化,血液循环的衰退也是关键因素。股骨头的血供本就相对有限,随着血管老化、弹性减弱,血液流动速度减慢,营养输送效率下降,这使得股骨头在老年人身上更加“缺血”。再加上许多老年人伴随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,这些疾病本身就会损伤血管功能,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概率。
另外,老年人往往经历过较多的外伤或骨折,这些意外损伤在年轻时可能不显问题,但随着时间推移,旧伤影响和关节退化叠加,可能在晚年逐渐表现为股骨头坏死。同时,部分老年人因基础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药物,而激素使用过多也被认为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。
从症状表现来看,股骨头坏死主要引发髋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。老年人本就容易因关节退行性变化出现活动不便,所以在大众印象中,髋部疼痛与老年几乎划上等号。久而久之,股骨头坏死自然被归入“老年病”的范畴。
然而,这种认识并不全面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因过度饮酒、长期劳损或不合理用药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。虽然比例不及老年人高,但这说明它并非只属于老年群体。只是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病理基础,使得这种疾病在他们身上更为多见。
因此,股骨头坏死之所以被认为是老年病,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会患病,而是因为老年人更容易聚集多种危险因素,导致发病率更高。理解这一点,有助于我们打破刻板印象,意识到任何年龄段都应该保护关节健康,减少危险因素的累积。对于老年人而言,更需提高警惕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,以免让疾病悄然进展。